返回中国美术网首页

|

返回首页

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:中国文化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时代在不久的将来

0

他用艺术的双手,创造了很多经典的伟人形象,比如说像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等。

他用艺术的双手,创造了很多中华传统人物形象,比如说老子、孔子、李白、杜甫等等。

他用艺术的双手,创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平凡的小人物。

他还担任着中国美术馆的馆长。

近日,中央电视台《鲁健访谈》栏目来到了中国美术馆,对话中国美术馆馆长、雕塑艺术家吴为山。

用艺术作品描绘时代篇章

我们看着他,他也在看着我们,这是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,在7月的中国美术馆,《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》用它特有的方式,描绘着建党百年的中国故事,400余件美术作品,如同一个个历史剪影,让美术馆成为感知峥嵘岁月,展望未来征程的交汇点。一层圆厅的中央,油画《启航—中央一大会议》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时的历史瞬间,用画笔定格“红船精神”。

展厅里,颜文樑、徐悲鸿、李可染、陆俨少,几代中国美术家,在创作上的接续探索,引领着各历史时期的审美创造,也感召着新时代美术工作者,进一步的思考。该以怎样的新视角描绘当时的厚度,该以怎样的方式,续写辉煌的篇章,吴为山说,百年美术创作,是丰碑,也是新的起点。

以百年党史为主线精心策划的展览,也是一部浓缩的百年中国美术史,此次展出的作品,主要遴选自中国美术馆,近13万件馆藏,不少在库房沉睡多年的藏品,如延安时期的版画等等,也得以重新面世。通过“典藏活化”,美术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,而通过收藏展览国际美术作品,中国美术馆也正在假设一座“美术的桥梁”连接中国与世界。

用文化影响力吸引艺术知音

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,增进国际交流,如何更好地打造“世界一流的美术馆”是作为馆长吴为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吴为山说:“我不敢奢望拍卖会上的作品能买回来,但我们有一个比金钱还重要的,那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。”

吴为山表示:“真正的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、真正的中国画,是一个人要用一生来画一张画,到最后是高度提疑、高度凝聚来体现艺术价值。我们不要故意地去希望西方人在短时间、世界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艺术家的高度肯定,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,中国的审美、中国的文化,为人类所做出巨大贡献的时代将在不久的将来。”

把作品的价值交给历史来决定

节目中鲁健问道,艺术品有些时候它也是一种艺术商品,可能会面临这种艺术品定制的问题,艺术家现在会屈从于市场吗?商业能代表它这种艺术价值吗?

吴为山表示,真正的艺术家,他应该是远离市场。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滋养,情感的真挚,创作的自由。如果把自己置身于市场的洪流里面去,就会成了市场的奴隶,成了商人手中的武器。真正的一个艺术家,他应该看得更遥远,应该看得更深。这个遥远是指两个方面,第一是历史的悠久的遥远;第二是未来的遥远。艺术的价值不是由市场来定的,它是由历史来定的。只要真正地用心,始终不变地去创作,这些作品它在历史上都会有价值。

加强城市雕塑审批管理

作为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,吴为山多次提案希望城市雕塑要加强管理,“城市雕塑本来是艺术品,所有的雕塑它要有审批。”

吴为山进一步解释道,审批不仅仅是这个地方能不能立,立多大的问题,还有它的内容,艺术形式,作者的资质,这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管理,还要有科学与艺术、规划、建设、园林、工艺、雕塑、设计理论等等多方面专家的组合。

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、一个符号,要放眼世界,做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城市形象出来。

艺术表达真善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

2012年9月4日的纽约联合国总部,一场特别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此启幕,吴为山雕塑艺术国际巡展联合国特展,以艺术的方式在这里将中国与世界连接,其中讲述孔子和老子故事的雕塑作品《问道》感染了来到现场的观众。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,亲临特展时,用毛笔写下上善若水,赠送给吴为山,并表示这些作品蕴含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,更是全人类的精神之美。

2019年5月,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《超越时空的对话——达·芬奇与齐白石》,又是一次促成了东西方雕塑艺术的对话,作品在意大利艺术研究院揭幕并展出。这组融合了西方文艺复兴写实传统,与东方文化写意精神的作品,不仅被意大利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,也让中国雕塑家的作品,首次走进了达·芬奇故乡佛罗伦萨。

吴为山评价为,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,平和的对话,是一种平静的对话。文化走出去,一定要达到一个重要的效果,就是要让文化被人家请过去,而不是强硬地走出去,要被请过去就是客人,是客人他就会对你以礼相待,只要真正地表达了真善美,它一定是人类共同的财富。

吴为山很多老子形象的作品都是写意的方式,西方观众能理解吗?吴为山对这一点也有自己的看法: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,它并没有隔阂,最重要的就是艺术家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现出来,艺术、情感是相通的,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计较,我们现在要走向世界,按照西方人的模式去做,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。

塑以载道 将人物雕塑成时代的坐标用可视的形象,将每一个人物雕塑成时代的坐标,是吴为山艺术创作不懈的追求,上世纪80年代,吴为山开始尝试为一些杰出的科学家、思想家、艺术家等人物塑像,希望年轻人在每一次与这些事人物的“对视”中,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力量,陶行知、鲁迅、季羡林、费孝通、杨振宁,500多件作品,30多年探索,吴为山在一次次创作中寻找灵感,而想要“读懂”不同时代的他们,塑造出饱含中国精神的人像,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。

“像是一个通俗说法,其实这个像里面包含了几层意义,如果神不像的话,形象也不会打动人,形神具备,达到高度的统一,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像。”“塑以载道,就是要把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他改造世界、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给塑造出来。”吴为山道出“塑者何为”的内涵。